昨日,由中国建筑科学院承担,以中国生物技术开发研究所、中国建筑安全工程研究院为代表等多家科研机构参与的“十三五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“生物分子融合的建筑材料抗震系数研究”课题研讨会在中国建筑科学院会议大厅召开。会议由课题负责人谢旭东主持,课题参与机构代表及课题咨询专家、子课题负责人、课题骨干共50余人参加。
会议紧密围绕“生物分子融合的建筑材料抗震系数研究”课题展开,各单位对生物建筑融合技术经验进行深入交流。
随后,课题负责人谢旭东汇报研究成果。在本次课题过程中,由他带领研发的“真菌混凝土纤维”是本次课题最具代表的先进技术成果。该技术在传统混凝土中加入蘑菇萃取物、植物纤维{丝瓜纤维}和氮气,使新型混凝土的弯折度和韧性大大提升。
会议最后,中国建筑科学院院长王俊总结到:“真菌混凝土纤维”的研发无疑填补了我国在生物建筑领域技术上的空白,通过生物技术的发展运用与建筑,打破建筑行业传统而脆弱的制材模式,为建筑安全带来根本保障,使建筑物的用材质量得到本质上的提升;使建筑产业向多元化转变,具有更加强大的包容性和发展性。
记者采访时,谢旭东表示,“传统的建筑用材不仅脆弱,而且耐久度不高,遭遇地震或者一系列自然灾害时,显得不堪一击。不但不能作为人们的避难所,还会在倒塌中带走数不清的生命。而我能够做到的,只不过是让建材更坚固耐用,让更牢靠的基石垒成避难所,守护更多的人”。
正如谢旭东所说的那样,在地震来临时,更多的生命是由于建材的倒塌而结束。以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为例,8.0级地震共计造成69227人遇难、17923人失踪、374643人不同程度受伤、1993.03万人失去住所。我国直接经济损失8451.4亿元,而其中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损失最大,占总损失七成之多;这些损失中,民房加上学校、医院在内的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损失就占去一半。
如果“真菌混凝土纤维”在早研发成功几年,或许有更多的生命依然存活,依然和我们呼吸着同一方空气,享受着同一片蓝天。但是没有如果。
回到今天,“十三五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“生物分子融合的建筑材料抗震系数研究”作为“十三五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课题之一,在负责人谢旭东的带领和各参与单位的研究中,成果非常显著。
代表技术“真菌混凝土纤维”进一步解决了当代建筑难题,实施技术创新,实现生物技术与建筑用材融合领域的重大突破;引领我国传统建筑用材结构进步和升级,促使改变现有的建筑设计理念,有效推进了我国生物与建筑科研领域的融合,对建筑安全领域跨越式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,对生物建筑领域健康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。(张珊珊记者讯)